前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的骨灰,经中央批准,已于2016年9月29日迁入“八宝山革命公墓”的新墓地。在陆老的墓碑基石上,刻着他的临终遗言:“要让孩子上学,要让人民说话”十二个大字。陆定一是江苏无锡人,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、书记处书记(八届十中全会增选),中宣部原部长,国务院原副总理,全国政协原副主席,原中顾委常委。“文革”期间,陆定一遭受迫害,被关押近13年。1996年5月,陆定一在北京逝世,其骨灰安葬在无锡太湖边的华侨公墓。
1968年4月下旬,陆定一被移送到秦城监狱。这是他第一次尝了牢狱的滋味。革命40多年了,在白区做秘密工作随时都准备进监狱,但终于一次次地化险为夷。这次真的进了监狱了,不幸的是,他进的是共产党的监狱。
这座监狱是50年代建造专门关押判处重刑的政治犯的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——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,或者叫“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”,有不少人被关押在这里。陆定一对我们说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事情:这座监狱是原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主持建造的,文革中杨奇清也被抓到这里来了。在这里,陆定一脱去身上的衣服,换上黑色的囚衣,钢笔、手表也都被留下了。这里有几座楼房,他被带进其中的一座,楼中通道两旁,铁门上都挂着一把锁。押送他的人把一个小门打开,“哐当”一声,铁门又关上了。陆定一心里明白了,他已经成为真正的囚犯了。
文革时陆定一等人遭批斗照片
牢房的门上,挂着一块牌子,上面写着“68164”。它有特定的含义:68——入狱时间,1968年;1——特等犯人;64——这个囚犯的编号。
在这个监狱里,陆定一的名字被这个68164所代替了。
牢房大约只有6平方米,是个单人的囚室。靠墙放着一张木板小床,床很低,离地面只1尺左右。角落里有个小水池,供盥洗之用。没有马桶,只是在水池边设有一个水泥便池,大小便之后,舀勺水冲就完事了。牢房有两道门,里边是铁栏门,外边一道是木头门,门有窥望孔,下面有个6寸见方的小门,用来打水打饭。一个很小的窗子,高高在上,站在地上伸手也够不着。装在天花板上的电灯,开关却安在门外,由看守控制。这个电灯彻夜不关,以便于看守看到囚犯是在睡觉还是在干什么。
每天供应三次开水,每次一杯。囚犯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,每天早上7时哨音一响,立即起床,晚上9时听哨音睡觉。平时不能躺在床上。
每天有一次放风,地点在牢房外地坪上,用墙隔成许多小格,犯人单独地放出来,走进自己那个小格里,谁都见不到别人。两溜小格,一个挨一个,活像猪圈。只有站在高处的看守人员能看到犯人们的活动。
陆定一进了监狱,而审讯他的专案组却一直没有撤销,审讯也仍在继续进行。有时三更半夜突然要提审他,仍然是那几个老题目,讯问完叫他回牢房写材料。有时材料写好了,交给专案组,专案组的人看也不看,当着陆定一的面把它撕掉。简直是在耍弄人。
这样的牢狱生活一年、两年、三年,周而复始地过着,没有正式审判他犯了什么罪,也没有说明判多少年,要坐几年牢,就这样不明不白当无限期的囚徒。
他继续写申诉,连自己也不知道已写了多少次了,但他还是写,又同样的如泥牛入海,毫无消息。